利用媒體教學該怎麼教—談聲音的教學
實踐國中 蘇文義91.11.20
利用媒體教學該怎麼教?才能在教學上獲得最大的成效?這是一個值得去思考的問題,現今的教學,可運用的教學媒體資源相當的多,但是否要將資訊融入教學,就是找到這些資源,然後全部運用的教學的過程中,我想絕對不是的
我們要將其用來教學的部份,目的不外乎兩個部份,一是輔助教師的教學,另一個則是要幫助學生的學習。因為這樣的目的,從幾年前就開始利用媒體教學的我,也一直在改變教學媒體運用的方式,最希望的當然是希望在透過媒體教學之後,學生學到的不只是媒體表達的部份概念,而是希望學生能藉由這些學習的過程中與實際的生活經驗相結合,更期學生能透過媒體或網路資源做更進一步的探討與思考
以下也針對在聲音教學上的可運用的資源做一些經驗分享
以前教聲音可能是從響度、音調、音色與振幅、頻率、波形等以口頭或圖片的說明,從教學的過程中來看,也並非不詳盡或不夠…但總覺得缺了一些可以表達更清楚的方法,
後來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師大物理系物理教學示範實驗教室黃老師的傅立葉聲音合成器是在這方面的教學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
利用這一個工具,我可以用他來說明模擬實驗室音叉的聲音,方法有很多,譬如,我拿了實驗室中525HZ的音叉,再利用傅立葉聲音合成器調整相同的頻率,兩者互相比較,再調整振幅,來說明響度….等,
透過這樣的媒體教學;當然,對國中生而言, 傅立葉聲音合成器對部份的學生也許會較難接受,因此後來為了讓大部份學生都能更清楚的了解音叉振動的振幅、頻率與聲音的響度、音調的關聯,我做了下面的FLASH動畫模擬,只是無法像傅立葉聲音合成器功能的完整,不過在國中的教學上似乎能讓學生更清楚一些了,到此,我將其做為輔助教材,並介紹傅立葉聲音合成器讓有興趣的學生做進一步的學習
教學是一種教,也是一種學,我自己從中獲得了不少的經驗,也一直想更清楚的能模擬或間接的看到聲音的波形,早期大概只能透過示波器,但那對國中而言,是無法辦到,即使有了示波器,也很難清楚的做為教學呈現,前兩年我曾經利用購買電腦音效卡所附的錄音程式來呈現聲音的波形,已經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但不甚方便,最近,我找到了一個FREEWARE的工具,AUDACITY(原作者網站:升http://audacity.sourceforge.net)
透過電腦的麥克風,我可以將音叉、樂器、講話的聲音錄下來(上圖中最下面的波形即是我講話錄下的波形…還不算是”噪”音吧!),響度與振幅、音調與頻率、音色與波形都可以清楚的表達出來,學生在學習上也較能將其與實際的聲音結合起,真正去去感受影響聲音的要素。以目前的經驗,透過這三個媒體,在教學上彈性的去應用,應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與大家分享,也期待更多的教學經驗分享!
PS: AUDACITY亦有很多的功能,大家可試試,其中它也可以做合成波,如我也利用傅立葉聲音合成器產生了438 HZ和445HZ兩個頻率的聲音,將其錄下,如下圖示
再選擇其中PROJECT中的QUICK MIX(合成)下面的波形,我想這大家都很清楚,這就是BEAT(拍),你也可以試試BEAT(拍)聽起來是甚麼樣的聲音,這可是我第一次看到而且聽到….期待大家提供更多的教學方法、教學經驗與可運用的教學資源